歌仔戲的發源在宜蘭,這和移民的結構有關。我們知道,靠海地區是來自泉州移民而來,而住在平原的例如台中市、彰化市、嘉義市等是漳州移民,靠山的地區像是東勢、宜蘭的冬山則是客家人。歌仔戲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,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“歌仔”(錦歌),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。“歌仔”原為說唱藝術,自明代以降即流傳于漳州地區,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(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),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,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。“車鼓”則屬歌舞小戲,盛行于福建民間,隨著移民的播遷,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台灣。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如艋舺、鹿港及台南等地,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“南管”,而蘭陽平原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為漳州移民,因此漳州流傳的“歌仔”與“車鼓”,便在宜蘭融合為“本地歌仔”。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,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,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。歌仔戲形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後,由於採用閩南語演出,貼近民眾生活語言,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,極受臺灣百姓歡迎,就連原本的大戲戲班如亂彈、高甲、京劇戲班都與歌仔戲合作,也促使歌仔戲吸收許多大戲的元素,歌仔戲吸收四平戲、客家採茶戲、高甲戲、亂彈戲的表演形式,模仿其身段、服裝,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,即所謂的「老歌仔」。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,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,廣受臺灣百姓喜愛。歌仔戲的表演藝術屬于歌劇型式,而古早戲曲最重要之元素為身段與唱腔,所謂“有聲皆歌,無動不舞。”正是古早戲曲的藝術特色;質言之,“合歌舞以演故事”即為古早戲曲的表演模式。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,所有的傳統戲曲中只有歌仔戲在台灣發源,南管來自福建泉州,北管也是大陸地區曲調流行過來,布袋戲一樣也是大陸過來的,所以歌仔戲最能代表台灣民俗特色、文化特色。新光三越高雄三多店今、明晚上7時30分,邀請正明龍歌劇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學,民眾可體驗歌仔戲唱腔、身段及戲曲的魅力,活動免費參加,電話報名。詳洽:07-3366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