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袋戲,又稱為「掌中戲」或「小籠」,其名稱的由來,都是與「手操」或「木偶」有關。從前布袋戲演出,從一地到另一地,演出者將「木偶」收於袋中,以
便搬運。(如今已改為裝在木箱)布袋戲演出,舞台彩樓的布圍外,通常置有布袋,上擱竹竿,以放置木偶而得名。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,除出偶頭、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,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;演出時,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。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「用布料所做的袋子」,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。布袋戲開演後,戲台上的操偶動作成為演出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就傳統布袋戲而言,布袋戲戲偶為30cm左右的小戲偶,軀幹和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,因此操偶表演者會將單手手掌放入中空戲偶進行表演。以左手操偶為例,只要將食指部分套入偶頭,拇指放入布袋戲戲偶右手,另外三根手指放入戲偶左邊(左手)之後,即可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,來控制戲偶頭、身體、與手來作操偶表演。除了手仍舊放入戲偶內,以食指放入偶頭外,偶頭與偶身內尚加裝有特殊裝置,可用繩子拉動控制眼睛睜眨、用中指扳動嘴唇控制、用內藏機關彎曲手腳等。除此之外,左右手都需要配合相當多的操偶技巧,才可讓布袋戲木偶做轉身、沉思、奔跑、跳接,甚至雲手臥魚等身段的自由操作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無論是哪時期的布袋戲演出,都出現了操偶者兼口白,甚至還包辦音樂後場的情形。演出時間仍為一小時左右,戲碼已不遵循古制的該類型布袋戲,通常並不歸類於傳統布袋戲,事實上,部分台灣觀眾甚至並未將其演出視為布袋戲。夢時代購物中心今天下午2~4時於8樓演藝廳,舉辦「屏風藝饗巴士生活講座-陳錫煌與他的掌中藝術」,現場邀請布袋戲國寶級大師李天祿的長子陳錫煌老師主講,每人50元,兩廳院售票網可購票。
詳洽:07-9733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