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,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。稻的生長非常快,最久一年,最快則三到四個月,就能從發芽、開花、完成結實的過成。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,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,又只需要三天,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,一年可種三期稻。農人選稻種時,多會將其泡在水中,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,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。農業體驗營集結全國各縣市農會,因地方特色產業推出不同主題的體驗行程,以「從做中學」的實際操作,親自動手栽種與採收,引導民眾對特色食材、與鄉土特色等產生興趣,感受人與自然、環境、生態間的交互關係。稻成熟之後結穀,稻穀去皮之後就成為了米。也就是今日大家在商場、市場看到的商品。米的種類也相當多種,而且不限於地區販售,因此在中國可能也會吃到泰國米,在日本也會吃到台灣出產的米。此處將米的種類以加工過程做簡單區分;稻的品種也會影響米的種類。稻草也是另一個相當有特色的經濟副產品,用途相當多。除供牛羊等牲畜食用,以稻草編成的草繩、草鞋與簑衣,是許多農人的必備品。早期也有許多房子是以稻草做屋頂。利用稻草編織出的工藝產品,也相當常見,如草席,草帽等。在稻田中最常見的還有戴着帽子,用來嚇阻鳥群的稻草人,是早期農村相當常見的景觀。插秧還有許多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,包括什麼時節適合插秧、從那個地方開始插、插秧的姿勢、站的位置、秧盆放在哪裡才順手、一次要插幾棵秧苗、秧苖間的間隔要怎麼抓、怎麼往後退才不會弄亂田….,這些都是很大的學問,而且這只是種田的第一步而已,之後的除草、施肥、收割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的工作;不過,這些都是傳統的手工耕種方式,現在的農夫己經不需要親自下田,所有的工作都交給機器和專門的人來做,雖然不需要這麼辛苦了,但是這些農耕的技術和文化卻慢慢失傳,農業也漸漸脫離人的生活,變成純粹的商品了。高雄物產館蓮潭旗艦店7月28日起舉辦種稻體驗營,開放報名,活動共3天,內容包括插秧、製作稻草人、施肥、收割等,收成之農作物可帶回,每人500元(含餐點及DIY),限50人,參加送文創品。
詳洽:07-5542077